In 個人成長, 塔台日誌, 情緒內在, 點亮亮點

去年點亮夥伴辦理了一場哲學家咖啡館,討論關於協會未來發展。哲學家咖啡館並非正式的會議,但有許多的對話,算是輕鬆互動同時也帶來反思與學習的聚會。不過雖然有主題,但不強求最後要達成共識或得到結論,主持人只是引導大家,保持彼此的開放性與參與度,是很強調尊重的一種對話方式。它的特色是:

  1. 開放式的對話空間: 在非正式環境中,參與者圍繞特定問題或主題進行討論,不一定要在咖啡館,也未必都一定是生硬的哲學議題。
  2. 夥伴平等的對話: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對話,不強調誰是專家。雖然可能有主持人,但所有參與者平等發言,每個人都是貢獻者。
  3. 蘇格拉底式方法:透過持續提問與反思,幫助彼此檢視說法,促成深度的對話,而非被動接受權威知識。

這種討論法適合多方運用在各種對話的場合中,可以幫助成員更懂得尊重與聆聽,引導時多一些提問、對話與討論,肯定有助於溝通或會議的順暢。

不過我想分享的是,從這次對話中學習到的,關於自我的反思的課題。

活動前,我以為是要討論出具體方向,提供夥伴們規劃2025年的計畫時參考,因此帶著很強的目的性參與對話,這個出發點就與活動的目的相牴觸,但這是我個人的問題。

過程中,我的發言直接表達想法,我是期待大家有對話的,但是因為帶著要產出年度計畫的心態,所以發言的視野與深度都偏向事務性,這與大家參與的目的及想法是格格不入的。

結束後,有些夥伴對於我的表現很有意見,認為我沒有尊重到哲學家咖啡館的參與者,帶著原本的想法與意識形態進行對話,破壞了對話的精神。我當下及事後的反思也覺得確實是如此,因此後續有了一些的反省:

  1. 對於平常熟悉的事情,我可能比較有自信,因此言行表現比較篤定。但既然是對話,就需要自我節制,畢竟這個對話模式要落實「大家都有貢獻」,就必須跳脫我平常熟悉的思維習慣。
  2. 我提醒自己:面對不同見解時,應該聚焦在討論,而不是以批評甚至評價來理解。這樣才能保持開放度,不然就陷入防衛想法,或是急於解釋觀點,而無法專注聆聽對方的說法。
  3. 雖然是哲學家咖啡館的對話,但每個人還是會帶著不同的目的參與,尊重彼此還是最好的態度。適度滿足每個夥伴的目的性,才有可能持續投入對話,但也不能太聚焦在某個目的上,否則就失去對話的意義了。

我在進行反思時,出現了許多的情緒糾結與性格限制,包括與自尊心有關的面子問題、討論場合的氣氛,還有我對這件事情的理解與專業程度、我認識的與我不熟悉的人對此事的觀點、對我的評價……這個過程對我而言真是既紛擾又精采。

我最後刪除了各種紛擾,原因是那些紛擾對我是無用的,卻極度干擾我,對其他夥伴肯定也是一堆糟粕,不如捨棄!

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願意反思,也就可以慢慢學會如何用輕鬆的方式與自己對話、向自己提問,甚至質疑自己平常思維的習慣。這樣的話,莫名的自信、無謂的自尊,都可以找到適當的方式處置,其中的情緒也能得到安頓!

(作者為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)

相關文章
0

開始輸入並按Enter進行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