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早上進校門時,我在遠方和他打招呼,他竟然視而不見,在生我的氣嗎?為什麼?我又沒做錯什麼?這是要絕交了嗎?」
「不是好朋友嗎?為什麼分組時沒來邀我?之前對我好是假裝的嗎?」
「下課要找他一起上廁所時,居然找不到他,也沒告訴我要去做什麼,是在躲我嗎?」
「老師問問題時,我明明也舉手了,但就是不點我回答,老師一定是很討厭我吧?」
「老師一向知道我很喜歡這一科,也很努力在念這一科,但為什麼選定的小老師不是我?」……
在校園裡,許多學生在與人相處時都會有所謂的玻璃心,不過有些人的表現方式很明顯,有些人的表現方式則是很隱晦,但共同的特點就是:他們都很容易受傷。\為什麼這些學生的心靈這麼容易受傷呢?
原因往往來自「心裡對自己的高期待」與「現實上表現的低自信」兩者之間產生了嚴重的衝突。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很棒的人,但因為缺乏足夠的自知與自信,無法自己給自己一個如實的肯定,於是便會傾向用身邊的人對自己的評價來確認自己是否真的很棒。這原是無可厚非的事,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又常為了博取別人的肯定,以致會逼迫自己去做一些其實違反自己意願的事,這樣雖然獲得了眼前短暫的稱許,但內心的潛意識卻可能因此而否定自己,遂讓言行與原本的目標背道而馳了。
幫助學生逐漸脫離玻璃心的方法,是協助他們獲得自知與建立自信。
既然是自知與自信,第一步自然是將原本外求的肯定,拉回內在對自己的肯定。例如:考試分數只是評量自己學習狀況的工具,重點在衡量自己的實力是否有增加,分數本身並不具備任何價值。
此外,自己的價值只能由自己創造,因為別人給的價值,別人自然也能收走,所以絕非真正的價值。例如:天生的聰明其實沒有價值,後天努力學會的智慧才有價值。耳聰目明反應快,是天生基因所遺傳來的,完全不是經由自己努力創造的,如果沒有努力學習的智慧做根柢,那終究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罷了;智慧則不是如此,無論資質多愚鈍,一步一腳印學來的智慧,每一分進步都是自己創造的,別人給不了,自然也就奪不走,時日一久,能力超越原本比自己聰明許多的人也不困難,而且重點是一路上會盈溢著滿滿的價值感。
儘管尚未透過努力建立自信的學生,一開始無法驟然肯定他們有什麼價值,但是我們可以肯定他們都具備「經由努力來創造價值」的可能性,只要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基本價值,並且善用它去創造其他更多的價值,真實的自知與自信便會隨之而來了。所謂的「存在」,便是擁有「成為自己的可能」,有踏實存在感的人,是不會有玻璃心的。
(作者為退休教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