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,社會情緒學習(SEL)成為教育的新趨勢,提供教育者有系統的方法,在知識之外,幫助學生看見自己的情緒,提升內在力量,並建立與外界的正向關係。教育部在今年2月公布「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」,強調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與社會情緒學習兩者皆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,著重學生的自主性與學習動能,學校教育將結合108課綱致力於幫助學生自我理解與認同,並培養溝通互動能力與同理心」。
從生命教育的角度來看,生命教育關注「我為何而活」、「我應該如何活」、「我該如何活出應活的生命」等生命的核心議題;SEL的內容則包含︰自我覺察、自我管理、社會覺察、人際關係技巧及負責任的決定,提供了面對生命議題時所需要的情緒穩定、人際關係、同理心與決策力等方法。
SEL與生命教育看似不同領域,實則緊密相連,可說是相輔相成、內外相映的教育實踐。首先,兩者最終目標都是幫助人們安頓自己、連結他人、關懷世界;同時都重視「自我覺察」,無論是生命教育對生命意義的探索,或是SEL對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的培養,兩者的起點都從認識自己、覺察自己的情緒開始。
再者,SEL雖然強調處理情緒與關係的方法,但在實踐中必然會觸及價值判斷等生命課題,生命教育正好提供了道德抉擇的思考方法,讓SEL不只停留在技巧,更深化為信念的選擇與人生觀的確立。
若以駕車來比喻,生命教育就像是方向盤,指引前進的方向;而SEL則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燃料,讓車子能穩定地走在人生道路上。
多年來,點亮生命教育協會在矯正學校推動生命教育,每學期邀請全國各地的老師,進入矯正學校為觸法少年上生命教育課,至今已超過12年。矯正學校中的學生都不是天生的壞孩子,他們往往因為原生家庭的環境,從小就身心受創,千瘡百孔。
為了讓社會大眾更加瞭解這群沒有機會為自己發聲的孩子,點亮協會今年特別出版了《從錯過理解過錯——12堂關於情緒的生命教育課》一書,由彭川耘老師執筆,以正在接受感化教育的學生故事為例,設計了12堂課,從覺察、感受到思辨、行動,以別出心裁的活動,提供教師們簡單易行的教學方法,毋須艱澀理論或複雜道具,教師便能在日常課堂中引導學生練習與自己對話,陪伴學生在體驗中練習瞭解自己的情緒,提升感知力,並且看見改變的可能性。
本書中的每一堂課就像車窗外嶄新的風景,讓學生發現自我改變的可能,也讓教師看見陪伴的價值與溫度;這不是一趟華麗的旅程,卻有著堅定的方向,承載著生命教育與社會情緒學習的核心理念,開往每個人心中那條渴望提升自我的成長之路。
感謝育達文化贊助,促成本書出版。
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致力於生命教育、社會情緒學習、輔導與班級經營的教育工作者,一同搭上這班前往希望與改變的專車。
(推薦者為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秘書長)
線上買好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