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 好書分享, 生死關懷, 點亮亮點

(作者為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秘書長)

「生死關懷」是生命教育很重要的一環。關於死亡、關於失去,教育者想必都知道「悲傷五階段」(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、接受),「四道人生」(道謝、道歉、道愛、道別)也能琅琅上口。

然而,當生離死別在眼前發生,我們還能記得多少教科書上的標準步驟?民國111年,惡性腫瘤高居國內十大死因之首,每年有超過5萬的人口死於癌症,再加上糖尿病、腎病變等各種慢性疾病,「在病房中度過餘生」是許多人都會面臨的境況。我們要如何陪伴學生或親友走過死亡蔭谷?我們又要如何防患未然,先做好心理準備?

擁有心理與護理雙碩士的諮商心理師王映之,將她在馬偕醫院擔任安寧心理師多年的工作紀實,書寫成《無憾的道別—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》一書,道出了在死亡的陰影下,人們的軟弱與堅強,以及隱藏在各種情緒表象之後,人性的善良與美好。

有句話說︰「死亡有一百種不同的樣貌。」王映之以洗鍊的文字,描繪了22個末期病人和他們家人的故事︰有一肩扛起全家生計的大姐頭;有回頭的浪子;有在婚姻裡委曲求全的主婦;有鶼鰈情深,太在乎妻子感受,以致令醫護人員望而生畏的病人家屬;有擔心媽媽難過而強顏歡笑的四歲小女孩;有捨不得放手的天下父母心……作者從心理師的專業視角,帶領讀者一起體驗故事中主角的悲歡離合,並且梳理出在各種糾結的關係中,善待病人與自己的方法。

這本書讓悲傷陪伴有了具體而溫暖的樣貌。

書中的故事分為四大類,每篇故事後面附錄「心理師的呢喃」,細細叮嚀病人與家屬的心理防衛機轉,以及陪伴技巧,統整了散布在篇章中的提醒與箴言,讀者有需要時可以重點複習,更增加了實用性與專業度。

共分四輯的故事,第一輯「如何同理、傾聽末期病人的恐懼、憤怒與自責」,第二輯「理解、接納家屬的絕望、沮喪與不安」,第三輯「以愛陪伴喪親兒童」,第四輯特別描述了幾位令作者難忘的生命故事,並且從實務面說明如何做善終的規劃。

作者說︰「死亡是有益處的,看得見的終點讓我們覺察生命的有限,終於緩下腳步,把往前伸展的意志退向內在,觀看自己。」讓人想起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曾說:「人是向死的存在。」人生的每一刻都在走向死亡,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臨死亡。生活中無論是在新聞媒體,或與親友茶餘飯後閒聊,都無法避免會接收到死亡的消息。

然而,這樣與生命共存的議題,卻總是被忽略。由於死亡伴隨著分離、痛苦,於是往往被視為不祥、禁忌的話題。人們掩耳盜鈴地活著,忽略死亡的存在,恣意地揮霍生命,直到至親或摯友離世,才開始思考「一定會結束的人生該怎麼活」。如同作者所說︰「善終的同義詞是善生。

瞭解死亡,讓我們開始學習如何好好活著。對於生命而言,死亡是終點,更是提醒,是課題,也是禮物。


作 者:王映之心理師
出版社:寶瓶文化

「死亡不只是生命枯槁的終點,反而是心理及關係修復的起點⋯。」——王映之心理師

末期病人的難搞、憤怒、沮喪、不安、恐懼,甚至尖銳的言語攻擊,映之安寧心理師溫柔理解、承接;在難搞、憤怒、沮喪、不安、恐懼、尖銳的言語攻擊背後,那些埋藏在末期病人心底最深處,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曉的遺憾與未竟之事,映之安寧心理師引導著他們,讓他們傾聽自己。

▍以同理,傾聽末期病人的恐懼、憤怒與自責;
▍以理解,接納末期病人家屬的絕望、沮喪與不安。
▍映之安寧心理師,陪你走人生最後一段無憾的路。

 

相關文章
0

開始輸入並按Enter進行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