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 悲傷陪伴, 情緒內在, 生死關懷, 點亮愛分享

在我人生成長的歷程中,有過幾次不同的失落經驗,但經歷這些失落,反而幫助我更認識自己,也更有勇氣往前走,找到生命的方向與意義。

一、失去學習的自信心

1982年,我的大學入學考試成績非常不理想,香港所有的大專院校都拒絕我的申請,當時候我感到挫折與失望,前途漆黑一片。但是我的家人鼓勵我不要放棄,後來透過香港的聯考順利考取臺灣大學。來臺灣升學帶給我新的希望,讓我終於找到自己人生的夢想與方向。

二、失去回香港升學的機會

1986年我以第一名自臺大社工系畢業後,決心回香港申請香港大學社工系研究所,當時雖有面試的機會,很可惜仍然事與願違,我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黑暗。無法申請到夢寐以求的第一志願、永遠不可能成為香港大學的學生,這個念頭讓我感到非常絕望與難過。

但就如同默劇巨星查理卓別林曾說:「人生近看是悲劇,遠看就是喜劇。」我繼續留在臺灣,選擇到東海大學社工系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的過程中,遇到生命中的天使,就是我的太太李玉珍女士(Mina),婚後一同前往英國進修,至今已相知相伴32個年頭,兩個女兒唯恩與詠恩雖已成年,但依然經常陪伴父母到電影院觀賞電影及分享彼此生活近況,家庭關係愈來愈融洽。

三、失去了健康

我的人生也有第二次機會。1999年我從英國伯明罕大學學成返回臺灣,投入教學工作,當時為了取得更多教學資源,我將工作主力放在希望在短時間內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與影響力。然而,竟在40歲(2002年)時發現罹患糖尿病,同時《基督教論壇報》在隔年10月9日刊載了一篇報導,掀起我對於糖尿病的恐懼與焦慮。那篇報導這麼說:

「根據美國最新研究報告指出,2000年出生的美國人,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未來可能罹患糖尿病。而登載於美國醫療學會刊物上的這篇報導更提及,40歲被診斷罹患成人型糖尿病的男子,可能短壽11歲;而被診斷罹患同型糖尿病的女性,則可能少活14歲壽命⋯⋯」

看完上述新聞後,我心中十分震驚,因自己在40歲確診糖尿病,若依報導所說可能減壽11歲,而臺灣男性平均壽命約77.6歲,加上糖尿病一向是臺灣人口十大死因之一,換句話說,我很有可能在66.7歲就離開大家。想到恐怕看不到我的兩位女兒結婚、生育子女,在震驚中也體會生命的無常,更需要學習把握當下!

生病之後,家人分外重視我的健康,不但烹調健康食物幫助我控制血糖,並且鼓勵我多運動,加上決心調整工作、家庭、生活間的取捨,找尋平衡的同時也讓我的人生價值觀隨之改變,我放下追求工作成就感的執著,用更柔軟的方式學習看見人的生命與關懷。

四、失去教學的熱情

我帶著相對緩和的步調進入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任教後,雖倚靠基督教信仰的力量更加關心學生的成長,但就在我投身教學工作的第10年,再次遇到教學瓶頸。盡心投入的授課方式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,讓我感到強烈的失落感,頓失教學熱忱。然而,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,我被邀請擔任護理系「媒體與健康議題」課程老師,開始嘗試運用電影分享生命關懷的議題,竟意外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自我肯定,也發現影像教學的強大力量。於是,我在學校成立「奧斯卡生命教育『講』團隊」,透過帶領學生「認識」電影、「感受」電影、「應用」電影探索生命教育議題,深受學生的愛戴與肯定,我也再次尋回教學動力與熱情。

芭芭拉.安吉麗思《逆境的祝福》(2005)一書中給我們很多啟示:「其實失落並不可怕,它不僅是一條預期之外的生命叉路,還充滿轉變人生的能量,如果你滿懷勇氣地迎接它,生命將會領你走向復甦與重生。」

(作者為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副教授、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諮詢小組委員)

相關文章
0

開始輸入並按Enter進行搜索